公告栏
书画院简介
文学书画艺术院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分支机构,文遗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号召,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调查研究、项目策划设计、文献整理、信息收集、咨询服务、宣传教育、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学术研讨及公益性活动等。更多>>
  • http://www.shysy.org
  • E-mail:zgwhycbhyjy@126.com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中街31号自由季大厦1座802
您的位置 主页 > 书画知识 >

中国鉴藏家印鉴的发展

【信息时间:2013-06-21 15:06 阅读次数:
 中国鉴藏家印鉴的发展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被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营养所滋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成为东方的重要象征。且不说造纸、印刷的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也不说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科技进步的推动,就以篆印而言,虽属“小技”,亦源远流长,蔚成大观。
(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的绘画、玉器的雕刻和制陶工艺的压印纹饰,就是其滥觞。殷商的铜玺证明了那个奴隶时代已开始了印的使用。春秋时期则有了官玺,并分出了君、王、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府、竽、邑、里、门、关,乃至啬夫的级别,而且还产生了代表个人凭证的信物—私玺,以及富有生活情趣的图像玺,如龙凤动物、花草植物、几何纹样等。那时的印章也有了广泛的实用价值,举凡公文、财物、仓库等之封检,作为吉祥或避邪之佩带,用以殉葬之明器,包括公私财物、器物、砖瓦、牲畜之烙钤等,皆有篆印,各显地域风格,燕赵不同,楚秦有别,艺术形式多姿多彩,颇为丰富。步入秦汉统一封建社会后,篆印的发展进入兴旺时期,不仅文字处理变化丰富,图像造型简洁生动,章法团聚气韵贯通,刀势笔意有机结合,而且篆印艺术亦与国际有了友好交流,如图像与印钮中有了从西方传入的狮子、骆驼、象及“百戏”、忍冬等造型;又如朝鲜半岛与日本有了汉印的传入,至今存于韩国中央博物馆的“乐浪太守章”封泥,藏于日本福冈县立博物馆的“汉倭奴国王”金印,就是最好的证明;再如《后汉书》中记载汉廷曾“赐印绶”于缅甸等国,可见源于中国的篆印艺术,其影响已经及于海外。至魏晋以后,篆印的发展更是日趋繁荣,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姓名印、表字印、爵号印、臣妾印、吉语印、诗词印、斋馆印、年号印、闲杂印、宗教印、少数民族印、圆形印、葫芦形印、随形印、肖形印、楷书印、隶书印、篆书印、鸟篆印、朱文印、白文印、朱白文相间印等等名目,而且印形、印钮、印材、印人,乃至边款、印泥、印盒、印社、印学、印谱、印史等皆成了专门的讲究,形成了学问。同时,印的用途也从公私钤印凭信,以及封泥、殉葬、印砖、印陶、印瓷、印瓦当、印镜模、烙马等用途之外,还扩大到装饰、书籍图文的收藏印记等领域,篆印的文化内涵自然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二)据文献记载,早在东晋时期已有收藏家在书画上加盖私印了,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就称东晋仆射周有藏印“周”。翻阅书画史,东晋正是“书圣”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活跃的时代,也是中国卷轴画初见端倪的时代,所以不少爱好书画收藏的人,将自己的印章加盖在他所喜欢的作品上,以证明为己有私物,或借印记以期流芳百世,这应当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诚如张彦远所说,人们可凭“识鉴宝玩之家印记”,以“为验证”;而且“自古及近代,御府购求之家藏蓄,传授阅玩,其人甚多,是以要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不过现存最早的书画收藏印,则数敦煌古写本《杂阿毗昙心经》上的“永兴郡印”了。据《南齐书》所载,永兴郡为南齐郁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494)所设,因而此印为南齐之印;到了隋唐时期,许多书画收藏家都喜欢在法书名画上加盖印记,以取信于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三中,专列《叙古今公私印记》一节,论说隋唐收藏家的这种风气。及至宋元明清,书画的创作日趋繁荣,书画的收藏亦日渐盛行,官方有书画院之设,还有皇家收藏,如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宣宗朱瞻基、清高宗弘历(乾隆)等,皆是嗜好书画的大收藏家;民间的书画收藏之风,也十分盛行,不仅贵族、官僚、士大夫喜好收藏书画,而且举凡耕读世家、寺观庙刹也多有收藏书画的习俗。一些独具慧眼的大收藏家,如北宋之米芾,南宋之贾似道,元之赵孟、倪云林,明之都穆、董其昌、项元汴,清之安岐、高士奇等,更是热衷此道的文化名人,收藏印成为他们必备的征信之物。有的收藏家往往有数方乃至百余方书画收藏印,每得好书佳画,把玩欣赏之余,则钤印于上,以示珍爱,以致成为风尚,故而有的书画之物,几经辗转流传,上面的收藏印印痕累累。因此,有些书画文物,如果钤有著名鉴藏家的印记,如贾似道“悦生”葫芦印,项元汴“天籁阁”长方印,或清高宗“乾隆御览之宝”椭圆印,那就价值连城,甚至于书画以印而贵了。
(三)书画鉴藏印的形制丰富,如项元汴百余方印中,就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葫芦形、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的规格,有朱文、白文、朱白文相间的不同刻法,而且字体也有圆朱文、鸟篆、九叠篆、隶书等式样,并且字体肥瘦、宽窄、粗细、布白等风格各异,可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此外,书画鉴藏印之内容也是丰富多姿的,除姓名、字号印外,还有书斋号、乡里籍贯、生年行第、家世门第、仕途职官、爱好志趣、警语箴言、吉祥用语、诗词名句、肖形图像,乃至绰号等等,即有名章与闲章两大类。不过名章是鉴藏印中最为常见的,这自然与普通印信无异。然而也有一些较特别的,如金农将自己的姓“金”写为“金吉金”;又如丁丙将自己的姓“丁”写为“圉”,他们学富五车,因用一些佛语、古历法中的词汇来替代俗字,标新立异,颇有个性,也很有趣。至于闲章,就随情所寄,更为精彩了。有箴言集语,如清代鉴藏家黄易的“卖画买山”朱文方印,其印的边款已道出此印的衷曲:“湖上水田人不要,有谁买我画中山。此唐子畏自题画句也,筱饮欲卜隐居,乃以楮墨谋之,拙矣,得无以此石为他日笑柄耶。乾隆癸未春三月朔,刻于弋溪舟中。”此段款文解嘲了当时文人生计的窘困。俗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黄易很欣赏唐寅(子畏)“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做法,因而刻有“卖画买山”之印,以示自己心胸的坦荡。他还刻有“一笑百虑忘”的白文长方闲章,也道出了自己的潇洒处世之态,这些自娱娱人的闲章,表达了鉴藏家们热爱生活的心迹。此外,如清代鉴藏家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吐露了生活中的辛酸无奈,养家糊口的不易;吴昌硕的“道在瓦甓”,则表明了对汉晋砖瓦文字的兴趣。这些箴言集语既折射了鉴藏家的心性,也给书画文物增添了盎然的雅逸之气。闲章中另一类就是诗词名句印,如清代收藏家丁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文长方印,就用了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很有旷达的襟怀;又如黄易的“茶熟香温且自看”朱文方印,以明末李日华七言诗句为文,表达了文人雅士在闲适生活中的自我雅玩之情,斟酒品茗,自得其乐,萧散疏放,颇为自由。这类印章自然会给书画文物增添书卷之气。闲章中还有斋馆、别号、籍贯类,如元代赵孟有“天水郡图书印”圆朱文长方印,道出了自己是宋朝宗室。据《宋史》所载:赵孟之十二世祖为赵弘殷,即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曾被五代周世宗封以“天水县男”之爵,所以袭天水郡望,因而“天水赵氏”即指赵宋。此章吐露了赵孟入元后仍对宋朝宗室萦怀不去之情。又如清末鉴藏家吴昌硕的“破荷亭”、“石人子室”朱文印,皆为其书斋名;再如近代齐白石有“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白文方印、黄宾虹有“黄山山中人”朱文方印,或以标榜族望门第,或以显扬故乡山水,借此增加书画文物所含有的著名鉴藏家之个人人格魅力。再有一类闲章是吉利文辞,如“长乐”、“长富”、“千秋”、“大吉”等,甚受鉴藏家欢迎。近代吴昌硕有“美意延年”白文方印,齐白石有“人长寿”朱文方印,邓尔雅有“延年”朱文方印,这类印鉴加在书画文物上,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书画文物得之不易,藏之传之亦不易,因此鉴藏家或希望子孙能够守护祖业,或盼得主珍爱有加,这样的愿景应当是良好的,故而“子孙永保”、“宜子孙”、“世珍之”等吉语亦被用在鉴藏印中,如明末清初鉴藏家孙承泽有“长宜子孙”白文方印,清代鉴藏家孙毓汶有“如此至宝存岂多”朱文方印等。然而,鉴藏印中除名号斋室印外,最多见的还是“审定”、“秘玩”、“××藏”印,如孙毓汶有“莱山审定真迹”朱文长方印,清人李嘉福有“笙鱼审定书画真迹”朱文方印,近人何荦有“何荦审定”白文带框方印,吴湖帆有“湖帆鉴赏”朱文长方印,又有“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朱文方印等。鉴于历史上能够世守祖业的事例实在太少了,因此有些鉴藏家以务实的心态用“曾”字表示豁达风度,如清代就出现“曾在××处”、“曾在××家”之类的鉴藏印,与“子孙永保”印相映成趣,显示了鉴藏者的多元心态。
(四)鉴藏家的印鉴,大多是请名家篆刻,也有自刻的,如吴昌硕、齐白石等。为了使鉴藏印痕留之于书画文物上,传之于后人,因此大多数鉴藏印都刻得较为认真,讲求艺术趣味和文人情怀,布白构图、字体造型,甚至边款亦殊为讲究,故而鉴藏印的面貌多样、风格各异也是必然所致,有的雄浑豪放,有的秀劲典雅,有的纵横开宕,有的挺拔雄奇;官印之凝重端正,私印之精美流畅,各成一格。仅刀法笔势而言,或刚锐,或含蓄,或古拙,或老辣,宛若盛开之百花、竞秀之群峰,异彩纷呈,不一而足。如明代鉴藏家文彭之印,笔画枝叶横生,宣泄萧散孤傲之气;清代鉴藏家阮元之印,秀逸疏放,吐露温雅敦厚之神;近代吴昌硕之印,气韵宏敞,洋溢金石之力;齐白石之印,拙朴苍劲,颇富斧凿之功。书画鉴藏印既丰富了篆印的功用,给文物增辉;又丰富了篆印的艺术,为印史添光,而且还会让鉴藏家在心爱的书画作品上钤印时,多出一份识宝赏宝的玩物之喜,这种喜悦堪称文人雅士的人生一乐,也不为过。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清乾隆皇帝有“临池”、“泼墨”、“比德”、“观书为乐”、“深心托毫素”、“游六艺圃”、“意在笔先”等一百余方鉴藏印,而又怀抱古今,玩物养志,喜欢鉴藏法书名绘,并在所爱的书画上钤上鉴藏印,有“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乐寿堂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如所得《富春山居图》“子明本”,卷上有他的鉴藏印和题跋不下几十处,以致图上几无空隙之处,真可谓乐此不疲,他亦因此而在日理万机之中借书画鉴藏之乐陶冶性情,放松心身,成为“古希天子”,得享89岁高寿。元人黄公望,明人文徵明、董其昌亦都能以鉴藏养身、书画寄趣,得以延年益寿。俗云“卧游为福”、“艺能养生”,果非虚言。从这点上看,鉴藏印的自娱娱人之功,更不可没也。
(五)鉴藏家在鉴定书画文物过程中,除重视风格、笔墨技法、时代背景、书画内涵、纸绢质地、题跋、装裱等项目外,皆很重视鉴藏印,往往借助放大镜认真审阅,包括钤印的力度、印泥的色泽也不放过。如今仿刻技艺高超,是不可单以鉴藏印为凭.近些年来,随着文化生活的提升,海内外民众对中国书画的热爱之情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地研究优秀书画传统文化,各地陆续出版了不少印鉴之书,以供参考,如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于连成编《近百年书画名人印鉴》(荣宝斋出版社)、倪文东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小字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戴家妙等编《历代闲章名品鉴赏》(上海书店出版社)、林申清编《明清著名书画家藏书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卢辅圣主编《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上海书画出版社)、日本艺术新闻社编《我的爱用爱爰藏印》,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刘江教授编《中国印章艺术史》(西泠印社出版社)、祝遂之教授著《中国篆刻通议》,还有《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藏品集》(紫禁城出版社)等,都给人们认识书画鉴藏印带来了帮助。当然,中国书画鉴藏历史悠久,内容宏富,要想使第一部收藏印鉴汇编完美无缺,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有此基础,以后的不断增补修订就有了可能。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会有利于书画的鉴藏,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历史的研究,有利于印学的发展,有利于篆艺的欣赏,也一定会给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书画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书法知识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证书查询 | 人员查询 | 入会须知 | 电子杂志 |
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书画艺术院
主办:文学书画艺术院